《修復性水產養殖全球通用原則》發布

1260
發表時間:2021-11-27 13:44

  ? Randy Olson

  修復性水產養殖的機遇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食物生產和環境健康存在矛盾。數據顯示食物生產貢獻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消耗了70%的淡水資源,影響了80%的棲息地(Poore and Nemecek, 2018)。對于海洋環境來說,除了食物生產,海洋也面臨著其他挑戰,包括沿海水體污染、棲息地退化、海洋酸化等等。因此,我們多樣化的食物生產系統需要盡快朝著對自然友好的方式轉型。

  水產養殖不僅是增長最快的食物生產方式,它也可以是比較低碳排放的動物蛋白生產方式之一。這對于雙殼類動物和海藻的生產來說尤為如此,它們近乎是零投入的養殖類型——幾乎不需要餌料、淡水或土地,有著極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這點可能跟大多數人的印象不同。

  養殖收獲的牡蠣 ? 劉青/TNC

  很長一段時間,水產養殖業總是與局部環境負面影響聯系在一起。但是,近期大量同行審議的研究顯示,如果在合適的水域采用科學合理的養殖實踐,貝類和藻類養殖場不僅可以支持沿海社區的經濟發展和食物生產,而且可以有助于海洋健康的恢復。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近期發布的報告《食物景觀:邁向食物系統轉型》(Foodscapes: Toward Food System Transition)指出,通過發展修復性水產養殖和提升捕撈漁業管理,到2050年能夠可持續地將海產品產量增加36%-74%,從而使水產養殖成為與自然合作的食物系統中的關鍵部分。

  隨著全球對修復性水產養殖的關注與需求增加,對這一術語的定義及其目的可能存在一些混淆。因此,由TNC牽頭的專家工作組制定了一份,并于11月9日進行了全球線上發布。報告主要關注較少程度投入(如無補充性投喂)和獲取性養殖種類的養殖,特別是《修復性水產養殖全球通用原則》(Global Principles of Restorative Aquaculture)貝類和藻類養殖。

  《修復性水產養殖全球通用原則》封面

  這份報告旨在基于當前最新的科學研究進展,形成修復性水產養殖的清晰定義,說明修復性水產養殖的主要環境效益、關鍵性原則、衡量指標以及實現水產養殖生態效益的重要條件,提供修復性水產養殖的實施指南,以促進大家對其的理解認識,并投入資源開展修復性水產養殖的更深入研究與實踐,促進水域生態健康和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

  *報告下載鏈接:https://www.nature.org/content/dam/tnc/nature/en/documents/TNC_PrinciplesofRestorativeAquaculture.pdf

  修復性水產養殖的定義與主要環境效益

  當商業性或生計性水產養殖實踐向環境提供直接生態效益,并有潛力產生凈正向環境成效時,稱之為修復性水產養殖。修復性水產養殖可以是海水(近海和遠海)養殖類型,也可以是在淡水和咸淡水中。本報告適用于各種規模的養殖實踐,同時不受地理范圍所限制。

  切薩皮克灣的牡蠣養殖 ? Andy Lacatell/TNC

  在合適的條件下,水產養殖能夠向水生環境提供多種環境效益。報告將修復性水產養殖最有可能帶來的環境效益歸為三大類:水質、棲息地和氣候?,F有的科研文獻充分說明了水質和棲息地效益,而關于其氣候效益的科學文獻不足,有待更多的研究。由于修復性水產養殖具有氣候適應和減緩的效益潛力,因此報告也對其碳匯和海洋酸化緩和效益做了探討。具體來說,修復性水產養殖的環境效益體現為

  01、提升水質

  通過過濾水體和移除多余營養物來改善水質。據估算,1公頃的修復性水產養殖場能夠移除約0.5噸的氮,這些營養物如果利用廢水處理場進行移除,需花費約5萬美金;每天可過濾高達2500萬加侖的水體,約為40個奧林匹克游泳池的體積。

  02、提供棲息地

  環境友好的養殖設施及其養殖的生物體為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創造結構性棲息地,從而在不斷變化的海洋環境中為其提供庇護和覓食場所。TNC與合作伙伴對全球65篇科學文獻進行綜述研究。研究發現,相比于周邊位點,貽貝養殖場周圍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數量約為附近位點的3.6倍;牡蠣養殖場具有更多的物種多樣性,其物種數量比附近區域多30%(Theuerkauf et al., 2021)。據估算,1公頃的修復性水產養殖場每年可增加多達5噸的野生魚量。

  貽貝、牡蠣、蛤蜊和海藻養殖場比周邊位點有著更多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 | 來源:《修復性水產養殖全球通用原則》

  03、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

  1) 海藻的養殖生產過程有著相對較少的碳排放,并且海藻生長會吸收水體中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然而,海藻對碳封存的貢獻則取決于海藻的最終歸屬,如斷裂的海藻片段轉移至近?;蛏詈3练e物中被埋藏可以形成碳匯。目前與海藻養殖相關的氣候科學還處于初期階段。此外,海藻養殖還可以通過提高文石飽和度來減少局部范圍內的海洋酸化影響。

  2) 對于雙殼類養殖,一些研究顯示雙殼類動物的呼吸和鈣化過程釋放的CO2超過了其殼內的捕獲量,因此盡管某些情況下雙殼類養殖可能有短暫的緩解效果,但雙殼類動物似乎是沿海CO2的凈生產者,目前來看直接促進碳封存的潛力有限,但該系統的碳核算有待更多研究。

  當然,不管是藻類養殖還是貝類養殖,在合適區域進行合理養殖時所發揮的水體清澈度提升效益,可以促進藍碳棲息地的生長和恢復。因此也有潛力成為有價值的氣候減緩工具。

  作為藍碳棲息地的紅樹林和海草床 ? Tim Calver

  修復性水產養殖的原則

  修復性水產養殖的原則反映了水產養殖是否能提供環境效益的驅動因素,報告中制定了六項原則,包括:

  1、養殖場選址設在能夠產生環境效益的地方

  2、養殖物種能夠提供所期望的環境效益

  3、優先考慮能夠促進環境效益產生的養殖設施

  4、采用能夠提升當地環境效益的養殖管理實踐

  5、養殖密度和規模盡可能地能夠提升生態系統效益

  6、認可養殖所提供的環境效益的社會經濟價值

  為了養殖戶的效益,修復性水產養殖在經濟上和操作性上應當是可行的,要向養殖社區回饋社會和經濟效益,包括生計機會。通過制定相關扶持性政策和法規、建立相關市場機制(如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付費)等激勵措施,將推動修復性水產養殖實踐的廣泛實施。推動社會更廣泛的了解修復性水產養殖的潛力,也可以支持對該產業的影響力投資,幫助養殖戶克服養殖技術或養殖操作上的障礙。同時也要進行水產養殖環境影響的監測評估。以上這些也是第六項原則想要傳達的。

  修復性水產養殖的驅動與賦能因素 |《修復性水產養殖全球通用原則》

  修復性水產養殖

  的發展潛力

  大多數國家都具有極大潛力發展修復性水產養殖,在創造經濟回報的同時,為改善海洋健康提供寶貴機會。全球有近5000萬平方公里海域的環境適合發展修復性水產養殖。而這僅僅是新機會,如果能夠對現有的水產養殖業進行轉型,實施修復性水產養殖實踐,將能為海洋健康帶來更多益處。

  廣西牡蠣養殖場 ? 劉青/TNC

  Theuerkauf et al. (2019) 建立“修復性水產養殖潛力指數(Restorative Aquaculture Opportunity Index, RAOI)”的量化模型,識別出全球修復性水產養殖的潛力海洋生態區,其中大洋洲、北美洲和亞洲部分地區有著極高潛力發展修復性貝類養殖,而在歐洲、亞洲、大洋洲和美洲有著極高潛力發展修復性海藻養殖。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基于貝類還是藻類的修復性水產養殖,中國東海均被識別為高潛力區域。在淡水環境中,像稻漁綜合種養等養殖實踐能夠幫助社區實現更高食物價值,提高養殖戶生計,同時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重要的是,相比于其他許多方法,水產養殖所發揮的保護效益更具成本效益。如果考慮項目的全部成本,修復一英畝的牡蠣礁可能需要幾十萬美元。但是,采用修復性水產養殖實踐的養殖場,在無需大量公共或慈善投資的情況下,則可以為環境提供基本相同的生態效益??梢哉f,這是一個可以產生經濟收益的環境解決方案。

  全球海洋生態區在開展修復性貝類(上圖)與海藻(下圖)養殖的潛力。潛力值:低 ---> 高。| 圖源:Theuerkauf SJ et al., 2019

  引導水產業

  可持續發展

  造福人與自然

  目前,世界各地的社區正意識到修復性水產養殖的多重效益。在中國的千島湖,鰱鳙魚正在以支持湖水水質改善的方式進行養殖。在美國切薩皮克灣,牡蠣養殖已被正式認可為一種改善水質的策略,以幫助實現美國這一最大河口的氮管理目標。

  千島湖養殖社區正在收獲養殖的鳙魚 ? 王松林

  與修復性水產養殖的潛力規模相比,目前的修復性水產養殖案例相形見絀。在足夠大的規模下,修復性水產養殖能夠為全球的沿海社區創造重要的經濟機會,擴大水產養殖業現已帶來的2640億美元的收益規模和2000萬人的就業機會。

  《修復性水產養殖全球通用原則》集合了多類信息,包括科學研究進展、空間分析、原則指南和實地案例,可以支持政府、國際發展組織和投資者識別優先的政策倡議、資金支出和商業規劃,以獲得最佳經濟、社會和環境回報。這些利益相關者們的參與對于修復性水產養殖規?;l展至關重要。

  隨著2050年全球人口增至100億,我們必須找到在減少環境影響的同時,生產更多食物、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的食物生產方式。修復性水產養殖是我們未來實現人與自然共同繁榮的最佳途徑之一。

  關鍵要點

  • 迫切需要在全球資源日益有限的狀況下保障人類食物安全,其中包括探尋有益于恢復生態系統健康的食物生產方式。

  •   TNC科學家和合作伙伴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水產養殖在正確的地方采用合理的實踐,不僅可以支持沿海社區經濟發展和食物生產,還能促進恢復海洋健康。

  •   修復性水產養殖明確的定義、原則和實施路線圖,為水產行業、政府和社區實施發展有利于自然的水產養殖方式提供了思路和指導。

  •   空間分析顯示多數國家都具有極大潛力發展修復性水產養殖,不僅獲得經濟與社會回報,也包括環境回報。

  特別致謝中國水產學會以及中國海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各位專家和老師在該原則的開發過程中,對原則文件草案給予的寶貴意見和建議。

  參考資料:

1.The Nature Conservancy. 2021. Global Principles of Restorative Aquaculture. Arlington, VA

  2.Theuerkauf, S. J. et al. 2021. Habitat value of bivalve shellfish and seaweed aquaculture for fish and invertebrates: Pathways, synthesis and next steps. Reviews in Aquaculture.

  3.Theuerkauf, S. J. et al. 2019. A global spatial analysis reveals where marine aquaculture can benefit nature and people. PLoS ONE14(10): e0222282.

  4.https://www.nature.org/en-us/what-we-do/our-insights/perspectives/restorative-aquaculture-for-nature-and-communities/?vu=aquaculture

  5.Poore, J. and Nemecek, T. (2018) ‘Reducing food’s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rough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Science, 360(6392), pp. 987–992. doi: 10.1126/science.aaq0216

來源:大自然保護協會TNC

水產政策
>
>
>
>
>
>
>
>
>
>
>
>
>
>
>
>
>
>
>
>
每周推薦
>
>
>
>
>
>
>
>
>
>
>
>
>
>
>
熱點關注
>
>
>
>
>
>
>
>
>
>
>
>
>
>
>
遠洋漁業
>
>
>
>
>
>
>
>
>
>
>
>
>
>
>
>
>
>
>
關于我們
聯系我們
廣告服務
網站地圖
地址:廣西北海市北海大道海富大廈F-27
E-mail:631121676@qq.com
合  作
業  務